约在两周前(1月16日),大马交易所通过更换新标志为自身企业形象完成了“改头换面”的过程。尔后,大马交易所在刚过的周五迎来了今年首家挂牌上市的公司KJTS集团。甫上市,该公司就以85.2%的溢价收在当日最高价位,为憧憬通过参与首发股的投资者提供了另类的“红包行情”,取得了开门红。专注于制造电线和电缆的全能科技集团(Master Tec Group) 将是今年第二家在大马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哪些优势将造就全能科技集团为马股“充电”是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来看,大马政府在2023年9月1日所推出的《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NIMP 2030)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铺陈。根据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的资料显示,《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有望每年提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5%或在2030年到来之际贡献大马经济成长5875亿令吉。 众所周知,如果要大力发展工业,强化国内电网设施是重中之重。同时,政府也为可更新能源路线图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即可更新能源在2025年达到31%;2035年和2050年分别达到40%和50%。电流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智能家电到工业自动化,电缆制造商的产品贯穿在各个维度。电缆就像是现代社会的血管系统,为信息、能源和数据的流动提供了可靠的通道,成为生产、交流和娱乐的支撑。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住宅小区,电缆和电线的存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 参照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政府计划推动的旗舰项目涵盖了太阳能园区、混合水浮太阳能光伏、住宅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充电站、公共交通电气化以及用于电动铁轨的太阳能光伏装置。随著人们对用电的需求不断提升,作为电线和电缆制造商的全能科技集团也将随之受惠。我在上一篇题为《可再生能源和数据中心带来的机遇》的专栏文章中所讨论有参与可再生能源和数据中心的MN控股也是全能科技集团的客户之一。 另一边厢,积极加强国内电网设施的国能也是全能科技集团的主要客户,这一点也印证了该公司在电线和电缆行业的实力毋庸置疑。须知,能获得国能所颁发的合约是一种品质的高门槛认可。因此,专注于制造电线和电缆的全能科技集团可谓站在了风口上,集天时、地利和人和于一身。 另外,全能科技集团所生产的电线和电缆的原料以铜和铝为主。根据该公司的招股书,两种不同原料制造的总产能可达每年9500吨。值得注意的是,从2020年至2022年间,该公司所生产的铝芯电线和电缆占比有显著的提升。不同的原料除了意味著不同的导电能力,也代表不同的成本。 原料成本 按原料成本而言,铝的价格约为铜的三分之一。凭借著对行业的洞察和敏锐,全能科技集团是国内率先生产铝芯电线和电缆的公司,也因此在行业中取得了先行者优势。回看当时,以铝作为电线和电缆的原料是一项创新的做法,如果没有先做好市场调查而冒然生产,将面临没有订单的风险。显然,全能科技集团在采取上述策略后的销售业绩给了投资者强而有力的回应。在财务表现上,该公司欣然取得了双成长,即销售额和净利同时成长。双成长主要归功于有效的生产定位,节约了成本之馀,也获取了更多的订单。 在这不断发展的社会里,电缆生产商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者,更是生活品质的守护者。如今的生活,绝对不可以少了电流,而电缆和电线制造商正是这股电流背后的基础建设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加便利、更加舒适的现代社会。其实,不管是可更新能源还是不可更新能源都离不开电线和电缆的应用。优良的品质和东南亚各国扩大电网的政策将为全能科技集团提供更多的成长契机。 作为今年的首发股之一,全能科技集团的稳健成长,将是公司能否长期为投资者带来超越上市初期的红包行情关键指标。个人认为,KJTS集团、MN控股和全能科技集团这三家公司,通过电力的融合,为提振马股这条巨龙注入了新活力。 无论如何,个人的投资决策都须基于了解自身可承担的风险和充分的研究与专业咨询,本文仅为信息分享而非投资建议。 郑荣信《两大优势推动全能科技为马股“充电”》英文版: Master Tec Group – Strive… Read More
Posts in 名家
郑荣信:《东方日报》走向全面电子化蜕变之路
在二十世纪末,科技席卷人类社会,网络成为新时代的代表之一。正如近年来当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fical Intelligence)初次问世时,人们仿佛遵循著相同的轨迹:从怀疑和抗拒再到依赖甚至不可或缺。无可否认,科技发展的洪流势不可挡,而顺势而为则成为必然的选择。 2002年9月29日,总部设于东马的启德行集团(KTS)创办了《东方日报》,打破了西马半岛一贯由传统4大中文报长久以来维持的局面,旨在为广大读者群提供另一个声音。值得一提是,启德行集团在东马一向来用心地经营的报纸有:《诗华日报》、以及英文婆罗洲邮报《 The Borneo Post 》和马来文婆罗洲前锋报《 Utusan Borneo 》,成为唯一拥有三大语言报纸的集团。《东方日报》则是该集团西渡的第一个心血结晶,旨在更广泛地覆盖全马读者,秉持著“以新闻为本,不哗宠取众”的理念。 3年前的今天(4月16日)标志著《东方日报》从纸媒蜕变为电子媒体,全面走向网络版。尤其在新冠疫情笼罩下,《东方日报》作为大马中文电子媒体的先行者,那也意味著那是一次大胆的变革。事后看来,当初的决定是明智不过的。 首先,《东方日报》的转型为电子媒体,带来了质与量的双重提升。电子媒体使得其能够通过编辑团队提供更为深入、具权威性且不偏颇的报道。这些报道不再受版位限制,因此能够更加丰富和精准。坚守媒体素养的编辑们立志成为新闻界的清流,致力于还原事实的根本。这种深度的报道不仅提升了新闻的可信度,也拓展了读者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 其次,电子媒体使得《东方日报》的读者群体得以扩大。网络的广泛覆盖意味著能够将正确的资讯传达给更多的人,不再受地域限制,同时也提高了传递资讯的速度。这种量的上涨不仅增强了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高质量的新闻资讯,从而促进了公众的知情权。如今,《东方日报》的面子书专页有200万的关注者。 增加互动 另外,电子媒体的互动性使得《东方日报》能够与读者进行双向交流。读者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给予反馈,这种互动性增强了读者与媒体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分享,使得媒体更加贴近读者,同时也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有参与性和活力。 相比之下,社交媒体虽然也具有快速传播信息的特点,但其弊端日益显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影响,导致舆论的混乱。2003年5月11日,当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期间,美国外交政策专家大卫·罗斯科普夫(David Rothkopf)在《华盛顿邮报》和数份报纸同时发表了一篇文章,第一次引用了“信息瘟疫”(infodemic)一词,反映了传统媒体需要紧急应对信息瘟疫的现实。因此,打击信息瘟疫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紧迫任务之一。 众所周知。正规媒体则通过严格的新闻道德和准确的报道,为公众提供可信赖的信息来源。正规媒体在采访、编辑、校对等方面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保证了新闻的质量和准确性,与社交媒体相比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权威。 总的来说,承载流量是一种公共责任,《东方日报》必须善用流量扮演著第四权的角色。它的转型为电子媒体,既捍卫了知情权,又坚持了不偏颇地报道的原则,这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善用流量不仅可以让国家政策上传下达,也可以让公众获取到准确可信的信息,从而造福社会长远的发展。
郑荣信:马股人工智能投资机遇
最近,大马迎来了一股人工智能(AI)旋风,由诸如英伟达(Nvidia)和微软(Microsoft)等科技巨头高管的先后到访引领。虽然美国乐坛天后泰莱史薇芙特(Taylor Swift)没有把大马作为演唱会地点,但这些AI界巨头旋风式到访大马并承诺巨额投资,对想要发展高端科技的大马来说肯定是喜事,也有助于抵消“Taylor Swift经济效应”。 在此之前,即便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并未亲临,但通过与首相安华进行的视频会议,只是与首相进行了视像会议,也获得媒体广泛的报导。首相也极力争取特斯拉到大马设立生产基地。去年,我在《特斯拉为何相中马来西亚?》 一文中分析了我国的优势并提出了政府的奖掖措施是关键因素,这里就不赘述。随后英伟达创办人到访时,首相也笑言要当AI首相。 从首相到全体内阁成员乃至本地科技商界的高管参与接待的盛大排场,足以见得这些科技巨头的“钞能力”不容小觑。动辄数十亿到百亿令吉的投资金额使大马经济获得了甘露的滋润。 按市值计算,微软和英伟达以及其他5家公司并列在美股神奇七雄(Magnificent 7)当中。微软也在今年1月继苹果公司后第二家市值跨过3兆美元(14兆令吉)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微软和英伟达的市值足以让它们并列在全球10大经济体中。换句话说,相比许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它们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前,微软首席执行员纳德拉宣布在大马32年来最大笔针对人工智能(AI)的投资──105亿令吉,旨在打造AI基础设施以及培育人才。如上文所提及微软的规模,105亿令吉投资仅占了其总值约为1.9兆令吉资本开销的0.5%而已。 无可否认,这项举措在商业和战略的考量上,也会为作为投资方的微软带来丰硕的回报。其一,美元的强势让这笔投资更具吸引力。再者,相较廉宜的高技能和多语劳动力,也替像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提供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理想地点。这样做也可以免去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南半球的供应链受威胁的风险。 AI风口 无论如何,微软到来没如早前英伟达创办人黄仁勋宣布在大马投资时,带动起马股科技板块。这或许反映了越趋成熟的投资者,大多采取观望的心态。 回看马股,这一轮的人工智能(AI)风潮,除了带动起与科技巨头合作的本地公司股价外,如英伟达带动了杨忠礼相关公司,微软和特斯拉带动伟仕佳杰(VSTECS),我也看好一家在2022年上市的SNS网络科技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反映了系统(System)、网络(Network)和解决方案(Solutions),与政府极力推行的“马来西亚数码计划”(MyDigital)互相契合。SNS网络科技公司所涵盖的服务范围除了企业还有教育领域。该公司也推出了自家品牌JOI电脑产品,适合学生使用。 另外,数据中心的林立也势必带动企业对伺服器和数据中心硬体设备的需求。毕竟数据中心犹如一间建好的商场,数据中心的租户需要自行添购适当的器材以供不同的用途。SNS网络科技公司所提供的售后服务和附加价值服务如网络安全和管理,以协助客户无后顾之忧,也会为该公司带来经常性的收入。 因此,SNS网络科技公司可谓站在了AI和数据中心的风口上,软硬体兼备。这种生意模式既免去了只是售卖器材而坠入夕阳行业的烦恼,又可以为客户提供综合性服务。无论如何,个人的投资决策都须基于了解自身可承担的风险和充分的研究与专业咨询,本文仅为信息分享而非投资建议。
郑荣信:凯里商业变现
担任电台早班节目的主持人一年多后,前内阁部长凯里和其拍档沙里尔韩丹近日又有新动向,数码媒体克札数码(CATCHA)日前宣布与两人共同创立新数码媒体企业——KS Lagi。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内有许多网红,但是正式与上市公司联手是头一遭,因此具有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投资者所关注的是此项合作将可以产生怎样的协同效应。我曾在《数字集团的潜力:东南亚下一个数码独角兽?》 一文中讨论CATCHA的生意模式,该公司都专注于打造数码媒体的生态,而近期的企业活动都是整个生态的一片拼图。 正如我在《从国会到电台:凯里布城之路》 一文中分析,作为资深政治人物并在早年涉足媒体事业的凯里深刻明白保持热度,等待机会变现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引流后,如何用良好的内容截流,甚至引发回流并变现成收益,是一个比一个更高难度的工程。以下四点是我们可以从凯里策略性经营自媒体借鉴的: 1. 充分利用个人魅力和人脉资源:凯里的个人魅力和广泛的人脉为其自媒体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他邀请的嘉宾不仅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也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受邀的嘉宾有重要王室成员和朝野阵营的政治人物,如柔佛摄政王和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YouTuber频道流量最高的2支影片)。需要注意的是,人脉资源赋予这个新公司的同行难以仿效和逾越的门槛。 2. 多元化内容布局:凯里从政治、经济时事热点扩展到科普话题,展示了其内容布局的多元化和“接地气”的表达。这样的策略不仅能吸引不同兴趣的观众,还能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和影响力。此外,时事清谈节目为关心时事群众的一个捷径,即节省阅读新闻的时间,也可以消磨时间。 3. 战略合作实现变现:凯里与Catcha的合作,展示了自媒体变现的案例。通过与商业机构的战略合作,自媒体人可以找到更多的盈利模式,双方互惠互利。上市公司除了可以完善现有的媒体生态圈,也可以为现有客户提供附加价值服务。 4. 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需求:凯里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合作方式。这种灵活和前瞻性,是自媒体人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这项合作打破了自媒体只是从粉丝单方面变现的局限。有了这样的商业合作,凯里有机会从商家变现。 当然,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凯里长久以来在政坛的积累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本身就拥有新闻价值,这一方面不是一般网红可以匹敌的。 总而言之,凯里通过与上市公司的商业合作不只是可以保持热度,也可以带来经济收益,何乐而不为?更重要的是,凯里可通过此保持社会对其关注热度,至于是否能够从商业变现到政治变现换作选票,则有赖于凯里和其团队的部署了。
郑荣信:熊市降临?
正当巴黎奥运会如火如荼进行之际,全球股市却迎来了一场措手不及的暴跌,马股也难逃一劫,短短两周内再次出现千股齐跌的惨况,许多投资者经过长时间累积的账面盈利也在瞬间回吐,甚至是转为亏损。 许多投资者惊愕不已,市场弥漫著极度恐慌的情绪。股市大跌唤起了投资者对上届东京奥运适逢新冠疫情股市大幅下跌的回忆,不禁把“奥运”和“股市大跌”两者挂钩。显然这是不理性的做法,因为存在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这次的暴跌并非前所未有,每当市场崩溃,都会有分析师声称自己早已预见。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无助于投资者获取学习机会。 全球股市暴跌导火索 一如既往的,投资者在每一次股市的暴跌中都会试图找寻各种下跌的理由来合理化下跌或是获得一丝的安慰。然而,下跌的原因往往就是卖出的资金大于买入的资金,即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如此简单和粗暴而已。另一边厢,投资者心理学则把投资者寻找下跌原因的行为称之为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须知归因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在市场下跌时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主要表现为过度抛售、错失机会和短视行为。 投资者不可忽视的三大因素如下: 1.日本央行毫无预警地升息:日本央行突然决定提高利率,打破了市场对低利率环境的预期,导致全球投资者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加剧。毕竟,投资者不喜欢“意外惊喜”,故出现过激反应,直接把日股打落1987年最差表现。 2.美国失业率上升:美国发布的就业数据低于市场预期,对经济基本面来说是利空。投资者担心这会促使美联储加快降息的幅度,从而打乱投资者的部署。这一点与日本央行的升息一样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意外”,同样不受欢迎。 3.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升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地缘政治冲突往往会引发市场的避险情绪,导致资金大量流出股市,转向更安全的资产。这一点,被视为避险工具的黄金价格走高可见。 熊市降临了吗? 投资者最关切的问题是“熊市降临了吗?”以及“股市大跌还会维持多久?”。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次股市的大跌是以极为急促和大幅度发生的,这可归因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以及市场更为有效。另外,随著演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的盛行,更多的止损单在同一时间内触发而加剧了股市的暴跌。然而,这样的暴跌在经历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后,往往伴随著的是另一轮的大涨,让许多投资者甚至忘了之前的大跌。 至于股市大跌还会维持多久这个问题,只需要一周的观察就足以探究出股市大跌是否引发追加保证金通知(margin call)。追加保证金通知不只是指一般散户投资者而已,而是为了享有现金流而把手上持股抵押给投资银行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们。相比散户投资者,后者遇到追加保证金通知会导致骨牌效应更为显著和深远。 市场在经历暴跌后,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可想而知。在极度恐慌的状态下,许多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害怕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这次的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简单。市场正处于“诱空”状态,许多投资者误以为熊市即将到来,纷纷大举卖空。然而,一旦卖空者的仓位达到极限,市场可能会触发一波强劲的反弹,反向大起。 市场反弹可能性 事实上,目前的市场情绪可能正为一场大反弹铺路。当大多数人认为熊市降临时,实际情况往往相反。卖空者一旦到位,市场可能会出现“轧空”(short squeeze)的情况。简言之,轧空是指卖空者被迫平仓,从而导致投资者争相扯购股票回补仓位或止损(股票价格高于卖空者进场价位就是亏损),股价随之迅速上涨的现象。当股价开始上涨时,卖空者不得不买入股票以平仓,从而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涨,投资者可以借鉴于新冠疫情初期的股市。我与庄太量教授曾在《大马股市演义》… Read More
郑荣信:外国霸市衰退与本土便利店崛起
马来西亚的零售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变,这场转变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也揭示了外国品牌在本地市场的适应挑战。知名连锁便利店99 Speed Mart于本月15日宣布即将在大马交易所挂牌上市(IPO),成为自乐天化学大腾之后马来西亚七年来最大的IPO,同时也是自去年7月印尼公司Amman Mineral Internasional上市以来全东亚最大的IPO。这一消息引发了人们对本地便利店崛起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外国霸级市场品牌相继退出的背景下。 上世纪90年代,法国的家乐福(Carrefour)率先将其霸级市场的概念引入亚洲,开设了数百家超市,带动了亚洲市场对霸级市场模式的追捧。然而,随著时间的推移,家乐福在亚洲市场的表现逐渐不如预期,最终在2012年将其在马来西亚的门店出售给日本的永旺(AEON),去年更是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与家乐福类似,由荷兰SHV集团(SHV Holdings N.V.)与德国的麦德龙(Metro)联营的万客隆(Makro)也选择在2007年退出亚洲市场,将其在马来西亚的门店出售给了英国的特易购(Tesco)。时隔14年后,特易购宣布退出大马市场并将其业务出售给泰国的正大集团(Charoen Pokphand Group),并把品牌易名为莲花(Lotus’s)。 去年2月,在大马持有巨人霸市(Giant)、Mercato和迷你巨人超市(Giant Mini)等零售品牌的香港上市公司牛奶国际(Dairy Farm International)也宣布退出大马,将业务转售于企业家拿督林达强(Andrew Lim)领导的零售集团。林达强拥有大马的SOGO品牌和槟城家喻户晓的加马(GAMA)超市。大马零售业的变化让人不禁提问,是否外国零售品牌在大马“水土不服”所致。 然而,我认为这一系列的退出行动,反映了外国霸级市场在应对本地化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变化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些品牌曾经凭借其宽敞的购物空间和丰富的商品种类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但随著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转变,这种模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在马来西亚零售业的变迁中,99 Speed Mart便利店已崛起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霸级市场不同,99 Speed… Read More
郑荣信:大马经济再次腾飞机遇
回顾历史,马来西亚独立后经济迎来腾飞时期主要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经济环境的有利变化。大马经济从主要依赖于农业和原材料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通过引入外资和技术,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在20世纪末成功转型经济迈向多元化。此外,大型基础建设如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国油公司双峰塔和南北大道显著地提高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大马政府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泛婆罗洲高速公路、东海岸铁路、第三轻快铁线(LRT3)和槟城轻快铁(Penang LRT)再到夹带外资加持和本地私人企业的人工智能(AI)和数据中心等大型项目,使我们迎来似曾相识的时刻(deja vu moment)。这些项目无疑是大马经济再次腾飞的催化剂。我在《马股人工智能投资机遇》 一文中分析马股投资者从英伟达和微软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基础建设上,可以得到的机遇。 各项大型基础建设、AI以及数据中心基础建设不仅有助于刺激资本市场,也可以为实体经济带来长远的效益。根据公共工程部副部长拿督斯里阿末马斯兰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政府和私人领域总共投入了1800亿令吉用于建筑项目,其中900亿来自政府的2024年预算发展支出。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建筑材料需求急剧上升,为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 正如美国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所说:“在淘金热期间,大多数淘金者赔了钱,但那些卖给他们镐、铲、帐篷和牛仔裤的人却赚了不少钱。”换言之,在淘金热期间,淘金者面临著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那些提供铲子、牛仔裤、帐篷和其他必要用品的企业则能获得稳定的利润。因此,这个策略被用于强调在繁荣的行业中,投资于提供基础设施和支持的公司可能是更安全和更有利的选择。 回看马股,“卖铲子”给基建项目的公司中,其中一个可能最大受惠者,就是2022年上市的建材批发与分销商──联营工业集团(Unitrade)。作为一家领先的建筑材料批发与分销公司,该公司提供超过6000种的管道、阀门、配件及其他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和电气工程及土木工程领域。联营工业集团不仅在建筑材料分销方面表现出色,还在预绝缘管的制造和销售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管道广泛应用于空调系统、电加热和石油储存处理等商用和工业用途。 另外,通过租赁脚手架、钢板、方钢和重型支撑系统等临时结构支撑设备,联营工业集团也为建筑和工程项目提供了灵活的解决方案。 盈利催化剂 此外,联营工业集团也通过企业并购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服务和拓展产品组合,这也有助于加强公司的盈利能力。该公司分别于2023年8月份和今年1月份收购了Winnson Marketing私人有限公司以及Intergreen Metals私人有限公司。 通过收购Winnson Marketing公司,将使联营工业集团扩充至液压软管市场和环保废物管理领域。至于,收购Intergreen Metals私人有限公司则显示公司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策略。这项收购使该公司踏足金属回收行业,在讲求符合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的经商氛围尤其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收购不仅有盈利保证,还保留了“原班人马”的专业团队,(预测能)确保在2024到2026财年间为公司提供合共4500万令吉的盈利。这一新业务除了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可减少了钢铁价格波动的冲击,增强了业务的抗风险能力。… Read More